「教宗本篤十六世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獻身生活者及教友的信」之讀後感

單國璽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當選伯鐸繼任人之後的第二天,接受每一位樞機主教個別祝賀時對我說:「我的心很親密地懷抱著在中國的教會」(”MY HEART CHERISHES VERY CLOSELY THE CHURCH IN CHINA”)。教宗因為關懷愛護在中國的教會,所以在就職以後就努力不懈地尋找解決在中國之教會的種種困境之途徑。今年元月他召集了教廷的重要神長、中國主教代表、神學與教律專家等人所組成的關懷在中國之教會的會議。教宗親臨閉幕典禮致詞,並宣佈要寫一封「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獻身生活者及教友的信」,在本文內簡稱《教宗信》。這封信已在今年五月二十七日(聖神降臨節)簽署,並在六月三十日正式宣佈。現在我願意將我對這封信的讀後感想與讀者分享。

1.對真理的闡明與堅持

這封信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教宗對「真理的闡明與堅持」。教宗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普世教會所宣信的教會之本質、使命、結構等神學信仰的真理。兩千年來,普世教會以及各地方教會的聖職人員和信友們都相信教會是耶穌所建立的「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團體,(參閱《宗徒信經》),(《教宗信》五)。在這封信中教宗特別強調教會的「至一」性以及「從宗徒傳下來的」聖統傳承,今分述於下。
教宗解釋天主教是「至一」的教會,教會之「至一」性的根基「除了同一個信仰和同一個聖洗外,特別以聖體聖事和主教的品位為基礎」(《教宗信》五號引用梵二《教會憲章》26號),而「主教的合一,則是以羅馬教宗-伯鐸的繼承人為其永恆、有形可見的主因和基礎(梵二《教會憲章》22)。為這個緣故,教宗引用梵二之《教會憲章》的話特別強調「每位主教是其個別教會的有形的統一中心和基礎,各地方教會如果是真正的教會,那麼教會最高的權威,就是以羅馬教宗為首的主教團必須在其中,絕不可缺。而且伯鐸繼承人之職權是各地方教會的內在本質」(《教宗信》五)。
教宗闡明了上述普世及各地方教會大家共同的信仰,這是從宗徒傳承下來的信仰。否認這個信仰或缺乏這個信仰中的一部分要素,例如教會中的共融、合一、主教的職權、教宗的首席權和普世牧職等,就不可稱為真正的天主教。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知道由外力強行加給教會的機構組織,特別是凌駕教會聖統之上的機構組織,都是相反天主教基本信仰的。

2. 寬恕、共融、合一

教宗很了解教會在中國的歷史,特別是最近半個多世紀所受的嚴酷迫害與考驗,許多主教、神父、會士及教友們,為了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所受的慘酷迫害,甚至流血殉道的事蹟,已受到了普世教會的敬佩。但是教會的成員是由脆弱的人所組成,賴天主的恩佑堅持信德而英豪殉道者大有人在,然而也有因著人性的脆弱「在世界的變故及教會的弱點中常存著失落信德的危險,如此也破壞友情和愛德」(《教宗信》六)。這些在信德方面的「失足者」(LAPSI)在各時代的教難中都有,也是教難稍緩或平息後,地方教會內部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如何對待他們?「忠貞者」與「失足者」之間自然會產生一種緊張的現象,彼此猜忌、鄙視、抱怨、分裂(參閱《教宗信》六),這些困難在人性方面都是很難克服的。初期受迫害的羅馬教會在這方面給各地方教會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們排除了諾瓦茲奧派和多納蒂斯派的嚴格強硬立場,而勸勉鼓勵「忠貞者」信眾,以耶穌基督慈愛寬宏的心胸,寬恕接納那些真心悔改,渴望重回慈母教會懷抱的「失足者」。教宗深知「寬恕與接納」是共融的先決條件,為達到「真正的共融必須經過痛苦掙扎的修和」(《教宗信》六)。為這個緣故,教宗勸勉鼓勵在大陸之「忠貞教友」:「要以被釘死而又復活了的耶穌之名忘記過去,寬恕曾加害我們者,忘悼所受委屈,在愛德中實踐和好」(《教宗信》六)。
企圖破壞消滅教會的人,在各時代及各地方都採用古老羅馬帝國征服其他民族的策略「分而治之」(”DIVIDE ET IMPERA!”)教會內部的緊張、摩擦、失和、分裂、敵對,正是仇教者的謀略和企望。現在是時候了,大眾應放棄過去的恩怨,把握現在,共融合作努力將教會這隻小舟「划到深處去,撒網捕魚」(參閱路五4)。「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若四35),大家應該攜手收割。大陸許多教區在牧靈福傳工作上合作無間,因而近年來有了非常豐碩的收穫。這是教宗與普世教會所樂聞的好消息。

3. 互相尊重,坦誠協商

教會和政府本來服務的對象都是民眾,雙方存在的目的也都是為謀求民眾的福祉。教會的服務範圍是民眾之宗教、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事務;政府則是社會秩序、治安、民眾之衣食住行醫療等方面的事務。教宗尊重國家政府的權利,同時也衛護天主及其教會的權利,他引用耶穌的話說:「凱撒的,就應該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瑪二十21)。
世界民主自由的國家以及各大宗教,大都接受「政教分離政策」。雖然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相當清楚,但是也有重疊及糢糊的地帶。在重疊及糢糊的事務方面就需要雙方善意坦誠地協商了,例如按行政區重新劃分一些教省及教區的問題等。但有些問題涉及教會的本質,例如「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民主辦教原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章》第三條),很明顯地破壞教會之「至一」性及共融合一的本質,《教宗信》說:「與教會道理是無法調和的」(《教宗信》七)。
對於普世所關注的在中國任命主教的問題,《教宗信》第九號有詳細的說明:「當教宗頒發宗座任命狀祝聖一位主教時,是行使他的最高神權,這一權力的介入是純宗教性的,並不是不適當地干預國家內部事務,或侵犯國家的主權。」教宗引用「國際法也闡明為某一宗教團體任命牧者,是一個完全行使宗教自由權利的結構因素。聖座切望在任命主教事務上能夠完全自由」。教宗也表示:「我希望同政府就主教人選和任命主教的公開,以及地方政權承認新主教必要的民事效應等問題,達成協定」(ほ上)。教廷在互相尊重的原則下,希望和政府坦誠協商一些不損教義完整的技術問題。

4.希望與祝福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這封信中,對於遭受嚴重迫害及慘酷考驗的教會「忠貞」人士,表示無限的欽佩與感激,同時在他們身上也看到在中國之教會的光明遠景。教宗對這些「忠貞人士」在長久受迫害中所形成的一些看法和態度有充分的瞭解與同情。不過,在事過境遷之後,要求他們「要以被釘死而又復活了的耶穌之名忘記過去,寬恕曾加害我們者,忘掉所有的委屈,在愛德中實踐和好。這就要求我們屈尊就卑,放棄個人由艱難困苦的磨練中得來的見解,使在中國之教會的信眾和牧人之間共融的聯繫能展顯出來,並使之成長,是必須而又迫切的」(《教宗信》六)。請注意教宗在此信內特別用「我們」,這說明教宗和受迫害者忠貞人士之間的認同與厚愛。
教宗對在教難中的「失足者」也以慈父的心情關懷愛慕他們,希望他們能早日回歸慈母教會的懷抱;也希望「忠貞者」能夠協助他們早日回歸,寬恕接納他們,和他成為「一牧一棧」(參閱若十16)。關於「那些主教在特殊的環境的壓迫下,未經教宗授命而接受了祝聖,事後提出要求和伯多祿繼承人及其他主教們共融,先教宗考慮到他們的誠意和環境的複雜性……,以普世牧者的職權授給了他們合法的身分的全部職權」(《教宗信》八)。在此信內教宗也坦誠的指出:很可惜,有些已經被教宗合法化的主教們,不敢正式向神父會士及教友們說明他們已合法的身分,以致在教區內發生嚴重的良心問題,甚至製造互不信任和分裂的問題。教宗在此信內鼓勵這些主教們向自己的聖職人員及教友說明,並顯示自己被教廷合法化的身分,也希望聖職人員及教友接納並服從他們(參閱《教宗信》八)。
教宗在他這封信中,對大陸教會、主教、神父、會士、教友們充分流露出來了他的關懷、愛護、鼓勵、欽慰與掛慮以及對將來的美麗憧憬與希望。教宗也給在中國的教會送上他熱誠的宗座降福。

結 論

教宗的這封信是純粹的牧函,他不但以神學家而且也以普世教會最高牧人的身分和權威,闡明了教會兩千年以來所信仰及宣認的教會本身之性質、結構、使命等重要的「教會學的信理」。希望這封信能夠澄清許多誤解,也讓人知道:在宗教信仰和教義方面,教會是絕對不會妥協的,但在無關教義之技術方面,教會和教內部分人士或其他有關人士是常可以協商的。
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對在中國之教會的信仰、牧靈、福傳、靈修等各方面提出一些指導原則。希望讀者以善意、虔誠、祈禱的心閱讀普世牧人的信,細心默思,並見諸實行。
教宗在這封信結尾時送給在中國之教會一個美麗的禮物,就是將五月廿四日「進教之佑聖母慶節建立為全世界教會聯合為在中國的教會祈禱日」。